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黄陵文典黄帝研究卷

[上一记录]  [下一记录]

“黄帝崩,葬桥山”凿凿有据

兰 草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陕西省整修黄帝工作领导小组,于1992年10月29日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黄帝陵基金会成立大会。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基金会成立题词:“发扬中华文化,振奋民族精神”;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黄帝陵基金会名誉会长李瑞环向大会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;名誉会长薄一波、肖克等出席成立大会并讲了话。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介,当天就向海内外作了报道。
  这一切,作为首都主要新闻单位之一的某报却于11月12日头版位置发表了专家学者实地考察确认,“平谷轩辕陵是黄帝陵”的报道。文中称:“日前,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平谷县文化文物局组织中国社科院历史博物馆,北京历史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,到平谷县东山庄村实地考察村西的轩辕陵,并确认这座轩辕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”。报道最后还说,届时,海内外炎黄子孙可在京郊凭吊中华民族的黄帝始祖了。
  我们很不理解这些北京的专家学者以及消息报道的作者,出自一种什么心理!正当举国上下,海内外华人一致纷纷集资整修黄帝陵之时,《某报》又冒出了一个“确认平谷黄帝陵”。这不知是和中央唱对台戏!还是和中华民族历史开玩笑?看来,此举太不负责了。
  众所周知,中华民族只有人们公认的一个始祖——轩辕黄帝。“天下第一陵”,就是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。两千年前,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《史记》开宗名义第一篇“五帝本纪”中就庄严宣告:“黄帝崩,葬桥山”。司马迁还写到“百家言黄帝,其文不雅驯。”可见,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对黄帝不雅驯的种种胡说八道,统统予以排除。确认后,才写进了《史记》。为后世人著书立说留下可靠依据。早在春秋战国时代,黄帝的祭祀活动就开始了,从孔子和他的学生对话语录中,已经得到证实。秦统一六国后,规定“墓设陵园”。据现存石碑和《黄陵县志》载:汉代就在黄陵桥山西麓创建了轩辕庙。唐初朝廷指令在桥山种植柏树。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(627)在长安东宫显德殿即位时,亲口讲道:“黄帝之五十二战,商汤之二十七征,功盖造化,今桥山古柏已荫,业致升平……”可见,贞观年间桥山的古柏已经成林。唐代宗大历五年又重修了轩辕庙。宋开宝二年(972),因沮河连年侵蚀,宋太祖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移址东麓(即黄帝手植柏处),就是现在的轩辕庙。流传在当地的民谣:“汉代立庙唐代建,到了宋朝把庙迁。不论谁来坐皇帝,登极都不忘祖先”。
  公元前元封元年十月,汉武帝刘彻率十八万大军,巡视朔方,威震匈奴,返回长安时,途经黄帝陵,停止行军,备礼致祭,修筑祈仙台。也给后世留下“汉武仙台”“挂甲柏”文物古迹,供今人攀登怀古。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经常说的“十八万大军祭黄陵”。
  北宋嘉祐六年(1061),仁宗赵祯降旨在黄帝陵桥山种植柏树1415株,并抽调乡间三户百姓,免其一切差役,专门守陵看护桥山古柏。
  元朝泰定二年(1325)泰定帝勃儿只斤也孙铁木耳,颁布了保护黄帝陵的森严法令,至今仍然完整无缺存放在黄帝庙碑廊里。同年泰定帝把黄陵县七品县令官级升为五品,并授予三种特权:(1)对破坏陵庙者,核准事实,不必上报,有权就地处决。(2)有权越级向皇帝反映陵庙发生情况。(3)巡抚以下官员前来祭黄陵,不再出城迎送。
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,在洪武四年委派身边仕臣管勾甘,身带他亲笔写的“祭文”前来祭黄陵。这是保存最完整、也是最早的一份祭文。
  满族人建立大清王朝后,在执政的二百年间,朝廷指派重臣先后祭黄帝陵21次,重新整修黄帝陵5次。康熙皇帝亲笔用满文写的祭文碑石至今存放在轩辕庙的碑廊里。所以说,不论蒙古族坐皇帝的元朝,满族人执政的清朝,汉族人当皇帝的明朝,金人执政的南宋朝,都为中华民族有这样一个伟大祖先,无不感到光荣而骄傲。
 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,孙中山任中华国临时大总统。同年清明节,委派了由15人组成祭黄陵代表团。临行前,孙中山亲笔写了一首:“世界文明,唯有我先”气壮山河的祭陵词。1937年国共两党为了共同抗日,清明节两党共同前来祭黄陵。当时的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亲笔写了祭文。民国政府主席蒋中正亲笔敬题“黄帝陵”三个大字,至今存放在黄帝庙的碑亭里。民国三十三年(1944)7月17日民国政府中央内政部,核准陕西省主席邵力子报告:将中部县改名“黄陵县”。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58年专门题写了“黄帝陵”三个大字,至今仍屹立在黄帝陵前。国民党元老、爱国之士于右任先生于1935年专程回陕西祭黄陵,留诗两首。回南京后,同友人写出了《黄帝功德记》,曾几度再版发行。
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第一个给毛主席上书建议加强黄帝陵庙修葺的,是爱华侨陈嘉庚先生,那是1955年4月16日,陈先生写信给毛主席说:“陕西轩辕黄帝庙,山陵荒芜,庙宇残破,无人看管,有损祖恩……”毛主席看后,在陈先生信上批道:“我看陈先生的建议是有道理的。”并把原信批给周总理,请其责成有关部门作出处理。在毛泽东、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,陕西省文物局具体指导。于1963年起,历经两年时间,将黄陵庙整修一新,并设立了陵园管理所。
  综上历史事实和依据,以及1972年从长沙马王堆三号坟墓出土的《黄帝四经》都充分证实:黄帝是人,不是神。轩辕黄帝是历史人物,而不是传说人物。“黄帝崩,葬桥山”是历代史学家公认的,十二亿炎黄子孙共仰的。所以,国务院公布的黄帝陵为古墓葬第一号是正确的。
  然而,北京某日报报道中却说:“据专家介绍,《大明一统志》《大清一统志》《长安客话》《光绪顺天府志》,以及《平谷县志》等……”,就凭这些寥寥无几,而且都是明清两代史料,北京文物部门、专家、学者就确认“平谷轩辕陵是黄帝陵”,不考虑其后果,匆忙公开发表这样极不严肃的消息报道。未免太草率、太荒唐了!如果说,这是一个学术问题,那我们可以进行交流商榷与研究。如果说出自于经济目的为了吸引游客在京郊凭吊黄帝而对黄帝、黄帝陵的所在地,信口开河地在报刊上随意乱讲,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。近年来,国内一些报刊抱着极不严肃的态度发表一些有关黄帝、黄帝陵文章,如是某报1989年发表某人署名文章,说“黄帝是女人……”另一篇文章还说:“黄帝、黄帝陵都不存在,没有整修的必要”,甚至公然提出“不搞祭祀活动。”同年,该报还发表了“桥山黄帝陵在子长”。这些文章每次出现,给海内外华人华侨造成极坏影响。我们经常收到海内外华人华侨的一些来信,询问到底中国有几个黄帝陵?哪个是真的?哪些是假的?有的华人要求公开答复。因此,黄帝与黄陵的确认不仅仅是学术、经济问题,而且是一个重大严肃、事关民族气节的政治问题。
  据有关史料和黄帝庙现存碑石载:五千年前,黄帝经历五十二战,打败了榆罔,降服了炎帝,诛杀了蚩尤,统一了三大部落,结束了野蛮时代,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,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。所以,后世人都尊轩辕黄帝是“人文初祖”“文明之祖”“无愧始祖”。
  黄帝经过那么多的战争,遍及很多地方。每到一地,时间有长有短,难免要留下一些遗迹或传说,成为后世人颂扬先祖的依据。如甘肃天水之说,河南新郑、灵宝之说,山东曲阜之说,湖南、湖北之说等都是留有黄帝遗迹和传说,但是,这些遗迹和传说,绝不是黄帝陵墓所在地。黄帝定居西北黄土高原后,首先在陕西中部(今黄陵县)建立了“桥国”,结束居无定处,茹毛饮血的艰难岁月。开始修德治兵,抚万民、度四方、创文字、建医学、定算数、造舟车、制衣冠、定历律等,人类的一切衣食住行就从此开始了。对于这一点,史料都有确凿记载。如记载黄帝的书《国语》《左传》《鲁语》《史记》《帝王世纪》《通鉴外纪》《汉书》《史典》《陕西通志》等都加以肯定。所以,历代公认黄帝陵墓在桥山是有据可查的。
  选自《延安日报》 1993年1月16日周末版
  

黄陵文典 黄帝研究卷/《黄陵文典》编纂委员会编.—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8.03

您是第 位访客!